传统民俗:禅语国学文化(禅语有哪些)
禅语!是指佛教禅宗的解答疑问的方式。通过旁敲侧击的回答。来揭开内心的疑问。给人以敲击心灵的深刻地思考。
“吐蕃国晚辈鸠摩智,参见前辈大师。有常无常,双树枯荣,南北西东,非假非空!”
鸠摩智第一次出场说完“有劳方丈领路”的客套话之后,就直接和枯荣大师探讨佛法,枯荣大师心中一惊,心想鸠摩智果然佛法高深,一见面就看穿了自己所参枯禅的来历。之后段誉看到了国师风采,只见西首蒲团上坐着一个僧人,身穿黄色僧袍,不到五十岁年纪,布衣芒鞋,脸上神采飞扬,隐隐似有宝光流动,便如是明珠宝玉,自然生辉。
应该是蝉联吧。
蝉联,拼音为chánlián,汉语词语,指连续相承、连续不断,也有喻语言啰嗦,文词繁琐的意思。出自《史记·卷三六·陈杞世家》。
争取利益不要在别人的前面去争取,积德行善的事情,不要落在别人的后面。
积德,读音为jīdé,汉语词语,意思是为求福而做好事。为求福而做好事(迷信)积累的仁政或善行。指积累仁政或善行。指德行高尚的人。
清《睢阳尚书袁氏家谱》:“七世淮(袁可立父),字子沂,号相溪。……处约积德,力孝慎行。”
《书·盘庚上》:“汝克黜乃心,施实德于民,至于婚友,丕乃敢大言,汝有积德!”《红楼梦》第一二о回:“宁可咱们家出一位佛爷,倒是老爷太太的积德。”《史记·刘敬叔孙通列传》:“礼乐所由起,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。”
诗为禅客添花锦,禅是诗家切玉刀。
意思是:诗歌为禅语锦上添花,禅语是作诗的利器。
一、出处
出自元好问《赠嵩山侍者学诗》:“诗为禅客添花锦,禅为诗家切玉刀。”
二、作者简介
元好(hào)问(1190年8月10日—1257年10月12日),字裕之,号遗山,世称遗山先生。太原秀容(今山西忻州)人。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、历史学家。
1、世事一场大梦,人生几度秋凉。
——苏轼《西江月.世间一场大梦》
赏析:回首来,世间万事恍如一场大梦,而人生已然几度春秋。我们起伏莫测的命运,其实也不过天地间偶然的飘蓬。这飘蓬有时乘着一阵风高飞,有时被一帘雨打落在地,我们又何必为此而郁郁伤怀呢?
2、山中何事?松花酿酒,春水煎茶。
——张可久《人月圆·山中书事》
赏析:山中有何事呢?不如用松花酿上一壶酒,用春水煮上一杯茶。万卷藏书读不尽,且做悠游一闲翁。
3、春水碧于天,画船听雨眠。
——韦庄《菩萨蛮·人人尽说江南好》
赏析:不如在这杏花春雨的江南慢慢变老吧!在碧蓝的江水间,在小小的画船上枕着淅沥雨声入眠。
4、满载一船明月,平铺千里秋江。
——张孝祥《西江月·黄陵庙》
赏析:满载着一船的秋色,行驶在广阔平展的秋江上,千里秋江,一船明月,何尝不能慰藉旅途的劳累呢?
5、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——苏轼《定风波》
赏析:风狂雨骤处,我自徐徐而行。竹杖芒鞋又有什么好怕的呢?任凭怎样风吹雨打,我照样过我的一生。
6、满目山河空念远,落花风雨更伤春,不如怜取眼前人。
——晏殊《浣溪沙》
赏析:放眼望大好河山,方徒然思念远方的友人;等到落花风雨时节,才感叹春天易逝。既然明知是徒劳,为什么不去好好珍惜眼前人。人生短暂,且行且珍惜!
7、酒中堪累月,身外即浮云。
——杜审言《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》
赏析:酒逢知己千杯少,人间世事皆浮云。人生好不容易遇到一个知己,不如一醉数月,将身外的一切全部忘掉,如同轻轻掸去一片浮云。
8、醉卧沙场君莫笑,古来征战几人回。
——王翰《凉州词二首》其一
赏析:琵琶声声,仿佛催人出征。如果我醉卧在沙场上,也请你不要笑话呀。君不见,那古来出外打仗的又有几人能返回家乡呢?字里行间,没有对死亡的恐惧,而是独具一种置之生死于度外的洒脱气概。
9、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。
——刘禹锡《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见赠》
赏析:沉没的船儿旁边仍有千千万万只帆船经过,病树前头也有万木欣欣向荣。只要你不放弃,人生总会有希望留存。
10、且将新火试新茶,诗酒趁年华。
——苏轼《望江南·超然台作》
赏析:人生苦短,不如点上新火烹煮上一杯新采的清茶,作诗醉酒都要趁着这年华尚在啊!
11、拣西湖好处都游遍,管甚月明归路远。
——薛昂夫《西湖杂咏·春》
赏析:去把西湖的美景都游个遍,管甚月明了,天晚了,归家路还远。“白日何短短,百年苦易满”,人生那样短暂,何不活得洒脱快意些呢?
12、世界微尘里,吾宁爱与憎。
——李商隐《北青萝》
赏析:大千世界都在微尘中,人也只是一粒微尘。当领悟了这个道理,就不会再挣扎纠缠于爱憎荣辱间,而能以淡泊之怀面对一切。
13、天平山上白云泉,云自无心水自闲。
——白居易《白云泉》
赏析:你看那天平山上泠泠流淌着的白云泉,天上白云自在舒卷,人间泉水悠闲,如果人也能这般自得其乐,该是如何的逍遥惬意啊!
14、行到水穷外,坐看云起时。
——王维《终南别业》
赏析:人生最淡然的状态大概就是如行云流水般,一切顺势而然,“春有百花秋有月,夏有凉风冬有雪。若无闲事挂心头,便是人间好时节”。
“万事尽在秋在水,
几人能识静中香。”
出自翁同龢撰写的一副对联,他是清代著名政治家、书法家、诗人。
就是说,天地万物,包括人类,不外两种状态:动与静。动与静两个字,使自然界出现了千变万化、生机勃勃、日新月异、奥妙无穷的瑰丽多姿状态。
故而,有的人欣赏“生命在于运动”,有的人痴情“宁静致远”。而我则更看重“静而后动”,“以静谋动”,“蓄势待动”。因为静是动的基础。
只有静如处子,才能动若脱兔。静虽然不能直接表现出气象万千的动感,但它富有内涵的默默孕化的推动力远比动来得汹涌澎湃。
清末光绪皇帝的老师,松禅老人翁同龢有一佳联——“万事尽如秋在水,几人能识静中香”,耐人寻味。其实,由静字组成的词都是发着清香的,犹如鲜花的芬芳一般让人惬意。例如娴静、幽静、宁静、安静、静谧、静穆,等等。静,用禅语来说,就是入定;用俗语来说,就是安处。静,不仅是一个最有禅意的字,也是一个最有诗意的字
可以写到在生活中原谅别人便是放过自己,如果我们不懂得宽容和原谅,就会让自己陷入到水深火热当中,宽恕是一种功德,用自己的善良去原谅别人的错误和冒失的胸怀,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一种情怀,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得到豪迈的前行,才能给自己带来开心和快乐。
首先我们要理解这句话里面“禅”字的真正含义,“禅”也就是静滤、一心不乱的意思,就是人的内心保持绝对的清静,达到一心不乱的状态,不被外界的任何人事物所干扰的一种心灵状态,也就是“禅”的真正含义。
那么达到了这种状态以后,人就不会胡思乱想,心灵也就到了真正的清静的状态,在这种状态下产生的思想,也就是真正的智慧,不是经过头脑思维,而是经过心灵沉淀产生的思想就叫做静心禅语。
我们每个人心情烦躁的时候,或者思考问题找不到答案的时候,最常听见或者自己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,让我静静的好好想一下,我要让心静下来去寻找答案……诸如此类的语言,为什么我们遇到问题一定要静下来才会找到适合自己的答案呢?
首先,一个人在心烦意乱,或者狂躁生气的情况下是很难思考问题的,情绪会左右人的思考状态,致使人失去理智。所以,大多时候人犯错或者是选择决定失误都是在情绪不稳定,不理智的情况下做出的错误的结果。
而一个人往往在极静的状态下,才会客观的分析一件事物的本质,而不被任何人事的表象所迷惑,从而做出理智的判断。在这种静态的状态下,人的思想境界就会超越头脑层面、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高度,做出最合理的判断和选择,也自然会从灵魂深处迸发出一些真实的利于进步的思想,也就是禅语。
所以,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适当的选择一个时间,让自己的心静下来,在紧张的生活和工作中适当的放松下来,让自己的灵魂静一静,从而更好的走好自己的人生。
1、起源不同: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,禅宗只是佛教多个宗派中的一个。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,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(今尼泊尔境内)王子乔达摩·悉达多所创(参考佛诞)。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,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“佛教圣地”形象。而禅宗是佛教发展途中的一个分支。
2、本义不同:“佛”是一个理智、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,换句话说:佛是大智、大悲(或谓全智、全悲)与大能的人。禅,是一种基于“静”的行为,源于人类本能,经过古代先民开发,形成各种系统的修行方法,并存在于各种教派。
3、觉悟不同:佛是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三者,凡夫无一具足,声闻、缘觉二乘仅具自觉,菩萨具自觉、觉他,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。也可以把佛理解成神通广大的神仙,佛者觉也。即得到了大智慧,将宇宙万物三界诸相均看透的人就是佛。佛和汉语中的“圣人”相近,但“圣”无法表达出觉悟和修行,所以当时的译经者用了“佛”这个词汇。禅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,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,证明一切事物真如实相的智慧,这叫作禅。
星月不误风不语的意思是指:星星和月亮从来都不会误点,而风从来都不会说话,这是一句禅语,表达了要淡泊名利、不急不躁。禅语主要指从佛门中传出的精华语句,话语平朴,含意深远,对人生思想等方面有着精神食粮的作用。由于禅语的文雅和隽永,常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得到应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