斩小三:三个小和尚挑水的故事续写作文(两个和尚挑水的
从《两个和尚挑水》这个故事中,得到的启示:看完故事,我仔细回想了一下故事的内容,顿时明白的讲这个故事的用意。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:一个人做事,虽然也能兢兢业业、忠于职守,但倘若不能做到不断创新、标新立异,而是一味墨守成规、因循守旧,最终还是一事无成。我想,这个道理同样适合我们做教师的。现实生活中,我们有些教师又何尝不像故事中的甲和尚一样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,所写教案充其量是把另一教案本搬到自己教案本,授课也是充其量是把教材上的内容搬到课堂上,这部分教师完全成为了一个搬运工,正如甲和尚一样天天、月月、年年去山下跳水,我们的这部分教师也就这样日日、周周、期期做着同样的工作,不去思考,“两耳不管班内事,一心只教自己书”,至于如何让学生更易接受,使学生更健康成长,则是不闻不问,这样的教师没有创新、没有进步,临近退休时,回身看看,一路平坦无奇,也没有愧对教师称号,但最终还是一个教书匠。而我们教师假若能像乙和尚那样,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,一边勤勤恳恳,辛勤耕耘在自己的那片乐土上,一边在教学实践中,从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,不断探索,不断积累自己成功的经验,不断总结总结失败的教训,再坚持用笔记下这些得与失。在成长的过程中,把目光投放的更远、更高,虚心汲取众家之长,不断丰富完善自我。在教学中,心想课堂、心系学生,我们也定会乙和尚那样,破茧成蝶,实现由教师匠向专家型教教师转变的!故事中两个和尚的同途殊归的结局,正如我们同为教师,在各自的教师生涯中,所走的方式不同,就决定了我们是做一个教书匠,还是做一个专家型教师!如何看待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出现的一些误区和问题:造成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,既受课题研究者能力的制约,又与课题研究者之外的其它因素有关。就中小学而言,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:(一)许多中小学教师对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认识存在误区:在不断更新和推进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,教师面临着一次次新的挑战。但在工作中我们感到,当教师面对变革,需要他们去进行新的认识和尝试时,一种“固有的”心态和祈求就从许多教师身上凸显出来--他们总是渴望“上面”(上级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)给出一个明确的、轻而易举并“立竿见影”的具体做法(模式),否则,心里就没有底。(二)绝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缺乏与教育科研相关的理论知识储备。我国的中小学教师,部分毕业于非师范专业,几乎没有教育科学、心理科学方面的知识储备。即使是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,与教育科研相关的知识储备也普遍不足。(三)很少有中小学教师接受过比较规范的科研训练。由于中小学教师接受过比较规范的科研训练较少,以致他们不懂得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基本规范,没有掌握教科研所需要的相关技能。教师习惯认为他们的任务仅是完成教学。在这样的心态下所进行的教育科研活动,以及所撰写出来的论文是肯定会存在许多问题的。(四)缺乏强有力的外部支持。目前中小学的管理体制不适应开展教育科研的要求。学校通常设有校长室、教务处、政教处、总务处等机构,但不设教研处。即使个别学校设立了教科室,其地位也很低。各个教研组也基本上只“教”不“研”。这种自上而下的纵向组织方式容易脱离各个中小学校的具体情况,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热情不高,研究成果也常常不够科学。所有这些都制约了中小学卓有成效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,当然也影响了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的质量。中小学教师为什么更应该注重小课题研究:农民总结了一年四季的耕作过程:春播--夏长--秋收--冬藏,他们非常重视这个过程,提出了春夏要精耕细作,秋冬要颗粒归仓。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也可分为四个阶段:开题--研究--结题--应用。必须“贯穿一线、注重三点”,也就是要贯穿科学研究这条主线;注重课题研究的特点、突出研究的重点、破解研究中的难点。其三点:一、看重特点,坚定研究信心。二、突出重点,理顺研究思路。三、突破难点,提高研究实效。
一个和尚挑水喝,两个和尚抬水喝,三个和尚没水喝。”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人们做事互相推诿,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;社会需要相互合作,需要每个人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;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负责。
其寓意是:办一件事,如果没制度作保证,责任不落实,人多反而办不成事.三个和尚为什么没水喝?因为三个和尚属同一种心态,同一种思想境界,都不想出力,想依赖别人,在取水的问题上互相推诿.结果谁也不去取水,以致大家都没水喝.其实,三个和尚也可有水喝,只要稍加组织,订立轮流取水的制度,责任落实到人,违者重罚,这样就有水喝了.
自从三个和尚和解了之后,他们就互相帮助,分工合作。胖和尚先在山下小河里挑满满两桶水,把水挑到一段落路程之后,再让瘦和尚挑,瘦和尚挑了之后,再让小和尚把水倒进水缸。他们齐心协力,再也不为挑水的事情争吵了。可是,他们每天累得半死,挑来的水也只勉强够吃够用。
日子久了,三个和尚开始厌烦起来。一天晚上,胖和尚说:“我们老是这样也不是办法呀,我们得想想办法,减轻一下身上的负担。”小和尚眼珠转了转,又看了看佛像手中玉瓶里的柳枝,立刻茅塞顿开,说:“我们造一个辘轳,不就省事了吗?”瘦和尚和胖和尚听了,连连夸是个好办法。第二天,三个和尚就到山下的树林里去砍树,他们把木头一节一节地钉成一根长长的木杆子,一直竖到山顶,然后在杆子上面固定一根木头,在木头上装上把手,系上长绳,这样一个辘轳就做好了。接着他们让瘦和尚在山下负责从河里取水,并系到长绳上面,山上的胖和尚和小和尚“呼啦呼啦”往上摇动把手,一眨眼,一桶水就运到了山顶,一会儿功夫,他们就把水缸灌满了。三个和尚眉开眼笑,从此,再也不用为挑水的事犯愁了。
一个和尚挑水喝,两个和尚抬水喝,三个和尚没水喝,道理非常简单,但这个故事蕴涵的意义却非常深。
两个和尚抬水喝是集体行动成功的例子。而三个和尚没水喝则体现了集体行动的失败。从二到三由成功至失败的变化,关键在于集体人数增多。人多了,人心就杂了。
最开始一个人自给自足,自己不干活就没水喝,自己挑来水也只有自己喝,不会觉得有什么,而人多了,就难免会觉得自己干得多却喝的多少的计较中。生怕自己吃亏,在干活挑水时斤斤计较。好在两个人还可以划分清楚工作量,可以做到不偏不倚,而三个人时就会陷入工作量分布不均的情况,扁担只能两个人抗,有一个人是不用干活的,干活的人就是亏了,不干活的人就是坐享其成。
所以为了自己干活别人享受,干脆都不干活。于是陷入了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境地。所以一定要划分好工作量,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好,不必想太多,想的多了,做的少了,最后看似没吃亏,实则吃了大亏。
按你描述的这个故事,这样总结不行吧。你这是科技的力量